剑南道,邱言
“诸位,不必继续争论,这张考卷……”
王甫目光一转,落到那张考卷上,考卷里面的内容,他十分清楚,这些日子以来,他曾多次浏览,每次都有新奇感受,心中的知己之感越发浓烈。
这次会试,考生水平参差不齐,很多考生对新法一知半解,写出来的话与新法南辕北辙,令王甫深深感到任重道远,甚至有的考生愤世嫉俗,对新法完全没有了解,知道自己科举无望,便愤而怒骂,将新法贬低的一文不值。
若这些人真的言之有物,指出新法的弊端也就罢了,偏偏很多人连新法内容都不甚了解,只是按自己心中的“新法”去评判、批判,看着这些考卷,王甫气不打一处来,每次看到,事后都要看一看邱言的那张考卷,用来平息怒气。
邱言的这份考卷,论对新法的了解,对大瑞民间弊端的考量,这次会试之中,无人能出其右!
这样的考卷,才是王甫真正想要的,不只痛陈时弊,还有自身思考,尝试提出解决办法,另外,那经义、墨义的部分也工整清晰,显示出考生深厚的基础功。
但事到如今,这张王甫最为属意的考卷,却要面对被人生生压下去的局面,而他却要考虑两党平衡、有进有退,眼下还不是撕破脸的时候。
只是,要把这么一篇文章压下去,难免惹得他心头不快,而且,这卷里的策论更是文染纸张,这样的人物在古代出现,立刻就要引起重视。
这也是旧党考官不敢过分的原因。即使打压,也给了个程架构天下轮廓,经过几代君王的治理、发展,人道只能越来越好,但照着这考生的说法,却全然不是这么回事!”
一字一字,掷地有声!
王甫却摇摇头道:“初始之时,前人搭好了架构,后人只要完善,就必然是在发展,但你又如何知道,前人所说的真意到底是什么?”
他见邹康又要出言,便摆摆手道:“且不要争辩,我只问你,前人所言,你真看懂了么?真的看明白了么?又或者说,真的看过么?若是没看懂、未看明,甚至根本就没看过,便说今时已达人道高峰,未免有些武断。”
大瑞的诸多学派,以前人之言为本,各自解释,然后收集今时情形去完善人道,对此多有争论。
邹康的脸色冷了下来:“王相这是倚老卖老么?欺邹某看的书少?”
王甫皱起眉头:“你既然指责,至少要言之有物,而不是依着自己的感觉!若是燕赵之人去了岭南为官,风俗迥异,是否就要加以指责、责罚?你不去了解、引导,只认为心中之念才是对的,与自己认知不同的就是错的,非黑即白,如何牧养一方?”
这话中已经有了一丝火气,王甫这些天被考卷弄得心烦,是以此时的话也没有丝毫客气。
那邹康正是燕赵之人,中进士后居于京城,最近有传闻,说他要外放岭南,不知真假,王甫的这话显然隐含警告,给其他跃跃欲之人当头浇了盆冷水,让他们意识到王甫并不是好欺负的。
或许民间有人说黑面相公为人耿直、不记私仇,可能坐到那个位置的人,哪个不是从千军万马中厮杀出来的,岂是易于之辈?
那邹康激愤之下,才能初生牛犊不怕虎,听了这话后,心里凉了半截,终于冷静下来。
正巧这时,郑泉、李括等弥封官带着考卷回来,打断了屋中尴尬。
这些考卷,是从几千份里挑选出的,照所属道府划分,分门别类,发动诸多人手按名次对应抽出,才能在短时间内整理出来。
接着就是拆封,将名字按名次填进去。
有专门官员负责读名,王甫也不耽搁时间,试卷一来,便催促众人动手,他也很想知道,那考卷到底出自何人之手。
读名的过程不长,却勾动人心,因为一些考生,和在场考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那一个个名字被念出来,多少都有人为之动念。
从后往前,依次排列。
“第三名,江南道,文枝桢!”
这个名字被念出之后,众人神色微动,他们多少知道文枝桢的名声,有几人知道文枝桢善于揣摩人心,怀疑那篇策论出自他手,却没想到现在就听到了他的名字!
“第二名,岭南道,叶运!”
这个名字一出,大部分人露出意外之色,不少人眼现迷蒙,显然从未听过此名。
不过,随后他们又纷纷定下心神,因为重头戏来了。
那张考卷到底出自何人之手,很快就见分晓了!
边上,站在读名人旁边的李括,却是心中生疑,因为他一直留意的名字,似乎并未出现。
“莫非听差了?如果邱言没入榜单,田大人的计划……”
正当他思索之时,最后一个名字终于被报出来了——
“第一名,剑南道,邱言!”
Ps:感谢“月林o_o梦醒”、“玩下下拉”的打赏!